中新社彰化9月10日電 題:鹿港老街流淌不息的百年古韻
中新社記者 邢利宇 楊程晨
步入鹿港鎮(zhèn)埔頭街8號的“春林雅堂”,古香古色的小古董、手工藝品琳瑯滿目。屋頂褪色的橫梁上,龍、獅、花鳥等多對雀替雕工精湛又不失古樸。
在老街有一百八十余年歷史的老建筑“意和行”出生、年逾古稀的施釗林先生是春林雅堂的主人。“這些古董代表著鹿港手藝人的成就,我從小住在老街,有使命保護這里的傳統(tǒng)。”他說。
鹿港小鎮(zhèn),位于臺灣中部彰化平原西北鹿港溪口北岸,西臨臺灣海峽。清朝時期,鹿港港闊水深,1784年與福建正式設港口開渡,彼時其繁華在臺灣僅次于臺南府城,故有“一府二鹿三艋胛”之說。據(jù)介紹,港口和市街結(jié)構(gòu)上,小鎮(zhèn)也保留了福建風味,有“繁華猶似小泉州”的美名。
瑤林街、埔頭街所在的鹿港老街,順著蜿蜒的河岸而建。這里曾是“船頭行”聚集地,主要進行大宗貨品交易,為商業(yè)鼎盛期最繁華熱鬧的街區(qū)之一,也稱“古市街”。其中,瑤林街地名也源于泉州,寄托著先民對原鄉(xiāng)的情感。
隨著港灣淤淺、往來行船貿(mào)易功能式微,又非鐵路所經(jīng)之地,鹿港的人口逐漸外移,繁華不再,不過老街清代閩南式建筑格局與風貌得到比較完整的保存。1986年,鹿港老街獲編列預算、整修維護,成為全臺首個評定為古跡保存區(qū)的街區(qū)。
“這條街區(qū)不一樣,這里有傳統(tǒng)工藝、文創(chuàng)產(chǎn)品,也有普通住家的生活面貌,是常民文化的呈現(xiàn),有溫度。”彰化縣鹿港老街發(fā)展促進會總干事魏秀娟說。
誠如所言,漫步在老街紅磚道上,近三百年歷史的街屋、彩繪、石階、水井古意猶存,門窗上的紅色楹聯(lián)皆以自家主人姓名或店鋪行號為聯(lián)首,少有此起彼伏的叫賣聲,鹿港老街處處透著濃郁的文化氣息。
春林雅堂內(nèi)擺設的老物件,大大小小有百余件。“這些都是小時候的回味。”施釗林說,盡一己之力收藏并擺在店里供大家免費參觀,就是希望人們能從這里走入“時間隧道”,感受老街的歲月流光。
“東升記”是老街上另一個探尋古董和古代服飾的好去處。熱衷收集古代匾額的店主蕭忠義特意在店對面開一間茶室,他視為鎮(zhèn)店之寶、有光緒御印和題字的“貢元”匾額,就掛在茶室墻上。此外還掛有進士匾、誥命匾、文魁匾、“維真尚賢”匾等不一而足。興致所至,蕭老板還會帶茶客去看他珍藏的清中期泉州千工佛龕。
老街上人流最多之處是創(chuàng)立于清光緒十三年(1887年)的老店“鄭玉珍糕餅”,由泉州名師鄭槌來臺所創(chuàng)。這里現(xiàn)做現(xiàn)賣的“鳳眼糕”,造型獨特又意涵富貴。
目前,“古市街”住商百余戶。“松下齋”“松林居”“德潤堂”……街上每一個堂號或商號匾額背后幾乎都有一段歷史故事。
“臺北不是我的家,我的家鄉(xiāng)沒有霓虹燈。鹿港的清晨鹿港的黃昏,徘徊在文明里的人們。”夕陽西下,鹿港老街堅守傳統(tǒng)工藝文化、鄉(xiāng)情人情的在地居民,讓這里古韻流轉(zhuǎn)、生生不息。
“鹿港老街值得一走再走。這里能看到兩岸彼此連接的生活面貌和歷史原點。”魏秀娟說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