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夏季需防風邪與暑濕致病
“梅子熟時風雨頻”,夏至過后,江南大部分地區(qū)都已進入“黃梅雨季”。
詩言“璿樞無停運,四序相錯行。寄言赫曦景,今日一陰生。”夏至節(jié)氣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(jié)點,此時陽氣逐漸開始收藏,陰氣開始生長,古人此時還要閉關修煉?!兑?middot;復》載:“先王以至日(冬至日或夏至日)閉關,商旅不行。”人體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的周期節(jié)律是同頻的,即“天人相應”,而這種天人同構的規(guī)律可以通過五運六氣學說來表達。
從運氣學說分析,今年為己亥年,土運不及。夏至后屬于“三之氣”時段(6月21日~7月23日),整體特點為風火相煽,氣候變化快。另外,土運不及木氣旺盛又克土,可出現土郁的現象,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記載,土郁之發(fā)“巖谷震驚,雷殷氣交”“擊石飛空,洪水乃從,川流漫衍”“善為時雨”,氣候變化較劇烈,甚至可出現局部洪水、泥石流等。
|
這種運氣與氣候條件必然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,進而容易出現脾胃、肝膽、心血管系統(tǒng)疾病,如腹脹、腹瀉、胃口差、浮腫、耳鳴、頭暈、血壓波動大、失眠等。再加上江南地區(qū)正逢梅雨季節(jié),臨床上常見到患者自訴疲勞、沒力氣、四肢沉重、胃口不好、口中發(fā)黏,大便不爽或黏馬桶,有的人濕疹、腳氣又開始反復發(fā)作。伸舌頭一看,舌苔很厚,還有部分人出現黃厚苔、小便偏黃,起痤瘡,女性朋友的黃帶也會增多,甚至身熱煩躁,出現濕邪日久化熱。而暑氣夾雜濕氣,更不容易去除,所以古話說“千寒易除,一濕難去。濕性黏濁,如油入面”。
針對這些運氣與氣候特點,給大家一點建議,以作養(yǎng)生治未病用:
首先,還是遵循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“夏三月”總的原則,保持樂觀心態(tài),不急不躁,做到早起(5點左右可以起床了),吹卯時風。因為天氣相對炎熱,能量消耗大,中午可以休息15~30分鐘。
另外,綜合此時段運氣與氣候特點,尤其要注意防風邪。風為百病之長,善行數變,所以古語有“避風如避箭”之說。針對外風預防,主要是吹空調時,避免直吹,風速不能大,溫度也不要太低,辦公室一族,尤其長時間在中央空調房中,要注意后背、關節(jié)處的保暖與避風。
針對濕邪,適當的忌口很有必要,譬如肥肉、甜的食物都容易助生痰濕,要少吃。
再有,有氧運動與食療也是少不了的。中醫(yī)認為“藥食同源”,唐代著名醫(yī)家孫思邈就說過“有病之人服之為藥,無病之人服之為食”,《黃帝內經》講“五谷為養(yǎng)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,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益精氣”。也就是說,吃,一則要從“氣味”角度,遵循“藥食同源”;二則要應時,遵從時令節(jié)序。還要說一點就是,結合運氣理論調攝,即“五臟苦欲補瀉”法則,“五郁”“六淫”勝復治例原則。
此時,可以選用具有祛除濕邪的薏苡仁、芡實、赤小豆、荷葉等煮粥食療。另外,譬如,冬瓜、絲瓜等時令蔬菜,既具有養(yǎng)陰生津之效,又具有輕度的利尿作用,使得濕邪可以從小便祛除,可適當食用。
(陶國水 作者系無錫市龍砂醫(yī)學流派研究所副所長、南京中醫(yī)藥大學無錫附屬醫(yī)院副主任醫(yī)師)